本字幕由天琴实验室独家AI技术生成
朋友你好
这里是新周刊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给你带来最新鲜的观点与概念
本期分享的文章是
余华今天的文学依旧能冲锋陷阵
对于华而言
2021年是忙碌的一年
2021年4月23日
北京作家余华携自己的新书文成在五道口书店参加读者见面活动
余华61岁了
对一个作家而言
这个年纪正是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那些出道成名较早的人比例大概率不如从前
当然
也有大器晚成的例外
譬如73 岁写出失明症漫记的萨拉马戈
60 岁时写出泽诺的意识
成为其意识流代表作的一塔洛斯韦沃
至于余华属于哪一类
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不过
在2021年
余华很忙
这一年
他的作品集里又新增了一部酝酿了20多年的文成
除了忙于文学
他还破天荒的走穴
她出席某商业活动
给学生们宣讲应试作文的技巧
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
此外
在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
余华还充当起纪录片讲述者的角色
在一如既往地讲段子之外
他也带着人们重新回顾了一番文学的黄金时代
文学式微
这是当下不争的事实
如今的书能卖出几万册就称得上是畅销作品啦
有些市场接受度不高的手印三五千
本已经可以算作勇敢的尝试
但这些对于余华来说
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作为国内少有的几位拥有大众影响力的作家
他的星座文成首印50 万册
预售次日又加印10万册
这些数字出现在图书市场
简直像天方夜谭
正值周凯等青年作家在参加宝珀理想国的访谈时
惊呼这是终其一生也遥不可及的成就
从内容上看
文成依旧是余华最为顺手的故事模式
他没有追求繁复的结构
也没有像早期创作时那样采用先锋瑞丽的笔调
或许正是因此文丞相是一个传统的
甚至有些保守的长篇小说
完成
全片分为了两部分
在正片中
余华讲述了北方男人林祥福带着女儿到男方溪镇寻找妻子小美的故事
如果只是纯粹的追寻
则会显得太过无聊
深谙此道的余华
便让个人命运搅入了时代大潮当中
动荡不安的时期
军阀混战
匪寇横行
林祥福最后非但没有找到老婆
还被土匪杀害了
不偏理
于华着重抒写了孩子的母亲小美和阿强的爱情
二人是苦命鸳鸯
私奔离家后穷困潦倒
迫于生计
阿强假冒小美的哥哥
将其嫁给富家阔少林祥福
但好景不长
萧美在产女后携款逃跑
多年以后
阿强、小美与失去的灵降服擦肩而过
冻毙于风雪之中
对读者来说
似乎只用两段文字就能完整地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因此
于华这位国民作家也就招致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的评论自然是圈内的
人们大多盛赞其作品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经理如实评价
暴力又温情
忧伤而不绝望
既有苦情戏
也有一点让人振奋的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更是从南北地理的空间维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他说
这部作品融会了南北两种文化
体现了信艺
哎
而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
但不买账的人也比比皆是
平庸之作
陈旧的爽文
二楼的传奇小说
读者们各尽其能
把能想到的差评话术都贴在了文呈上
被读者捧上神坛的大家
也终有一天会被同一批人拽回人间
这是亘古不变的
而文成恰恰成了这样一个影子
不过
余华并不十分在意那些意见
对他来说
蜂拥而来的骂声也只是万千评价中的一种
有人关注才有人骂
那些批评的真诚而中肯的
他很重视
但为了骂而骂的
他也只能付之一笑
全当是别人发泄情绪罢了
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
余华坦言自己已经被骂了40多年
最开始是兄弟第七天
到现在变成了文成
他说
不论写什么
批评都会找上门来
可令他感到疑惑的是
从前他与莫言等人在鲁迅文学院时
无论使聊国内还是国外的文学
总会挑出长处
以供相互交流学习
但到了现在
有些作家和读者盯着的往往都是缺点
这样的写作生态让他觉得有些不适应
或许世界真的变了
把余华推到舆论风口浪尖的
还有他出席的一场商业活动
3 月10日
她在活动上发表了如何在中高考作文中拿高分的演讲
一位没有通过高考的作家来讲
受应试教育的作文技巧
听起来更像是黑色幽默小说中出现的桥段
可偏偏就发生在了余华身上
余华分享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第一
标题是否宽泛会影响作文的张弛
第二
写东西要有中心思想
第三
写作要有亮点
好词佳句都是得分利器
这些建议与普通教师的观点别无二致
但正因为这话是余华说的
质疑声纷至沓来
有网友认为
余华教作文
就好比张艺谋教你拍短视频
还有人仿照罗兰巴特的句式评论说
文学已死在一部分读者心中
余华参加这样的活动
就意味着神圣的文学被践踏和辱没了
在北京五道口的新书分享会上
有人笑语华提出了疑问
余华说
今天的文学是在前面冲锋陷阵的
而语文是下来摘桃子的
文学的价值在于开放性
但进入了课本
老师就只能用这种封闭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实际上
每年教培行业都会请类似的名人站台
一件无可厚非之事
放到树大招风的余华身上
就被上升到了如此价值高度
把余华的名字与严肃文学的兴衰划上等号
未免是一种偏颇之论
与之相比
那些混迹于所谓的文学学术圈研究之名行功利之事的人才更应该被批判
某个特定时代下
文学确实是白月光
但在商业成功固始漫天飞舞的时代
从事文学的人也应当有一条饿不死的新出路
毕竟
选择权不应该只归属于少数人
况且
文学本不是狭隘的产物
在他的框架之下
可以容许任何事情发生
同样是在今年
余华还在大银幕上亮了相
贾樟柯导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
余华是当中的一位讲述人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不同代际作家与故乡的往事
从而梳理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
骗子最初叫做一个村庄的文学
但等到余华部分拍摄完毕
贾樟柯有感于余华的一句话
便将片名作了修改
在影片中
余华讲述了很多与浙江海盐相关的记忆
他说因为自己喜欢偷懒
看中了文化局清闲的差使
便开始写小说
立志进入其中工作
这即使他成为作家的开端
除此
他又讲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人们对于文学的关注与推崇
不少观众看了都觉得恍若隔世
在物质不分配的年代
精神世界原来可以如此充盈
讲述过程中
余华也没有掩饰曾经生活的困苦
只不过
它采用的表达方式
就像活着当中的福贵那样
坚韧之中还带着些狡黠的小聪明
尽管当中的很多片段被余华在公开场合讲了很多次
但余华所透露的幽默明朗
还是使得它所在的章节成为了影片里最受欢迎的部分
其实
早在2002年
余华在悉尼作家节上就曾讲过自己的文学之路与故乡的关系
她在演讲中说
虽然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
可我还是觉得这是别人的城市
我觉得一个作家童年生活的地方才是属于他的城市
童年就像复印机一样
把世界的最初图像复印在我的整个知觉中
成年以后
只是在这复印图上增加一点或修改一点而已
所以
即使我在北京发现很好的故事
我也要把它搬到老家去写
这样我就很有把握
不可否认的是
余华这代人成为作家有着极强的偶然性
他们大多都是半路出家
凭借热爱和努力
最终才成为文学领域的大师
所以
偏激的读者也该乐观些
不必尽用崇高的刻板印象去评判余华
这代作家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
余华走在防波堤
上海风将他的头发先到一侧
他敞着怀
顶风向前挪着步子
他和贾樟柯说着自己同治时期游泳的往事
他说就一直游一直游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如今
海水真的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