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牛”们来说,社交没有门槛可言

对“社牛”们来说,社交没有门槛可言

新周刊

專輯:新周书房

歌曲:对“社牛”们来说,社交没有门槛可言

专辑:新周书房

歌手: 新周刊

歌詞

本字幕由天琴实验室独家AI技术生成
朋友你好
这里是新周刊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给你带来最新鲜的观点与概念
本期分享的文章是
对社牛们来说
社交没有门槛可言
对于涉牛来说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他们聊不动的话题
混不熟的圈子
哪怕是河广场舞大妈们一起斗舞
他们都能游刃有余
人类社交天花板是什么
如果有
大概就是社交牛X 症
简称麝牛正射牛
正指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毫无包袱
且肆无忌惮的散发自身魅力的行为
也被称为社交恐惧症的反向极端表现
每个人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社牛人
是他们在公共场合拍视频当众表白或求婚
随时与搭乘同一部电梯的路人唠嗑
对着奶茶店店员唱歌
这些对于麝牛来说都不是问题
他们做着让你想都不敢想的事
让人不禁由衷发出真牛的感叹
国外有说唱歌手卡迪B 在综艺节目上四大嘉宾
国内有凡学高手竹山
撒贝宁厚脸皮自荐当上学校广播台副台长
以及海底捞服务员拿着灯牌高唱生日歌给客人庆生
他们坚信
只要我不尴尬
尴尬的就是别人
拥有麝牛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抖音上
社交牛X 证相关话题累计有21 亿次
播放量每日还在呈指数级增长
自信的味道
没有社交恐惧就是爽
这些衍生梗高度扩散
造就了麝牛门的刷屏场面
对于涉牛来说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他们聊不动的话题
混不熟的圈子
哪怕和广场舞大妈们一起斗舞
他们都能游刃有余
无所畏惧
只要自己觉得不是问题
那么别人的一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麝牛不一定都是海王
但海王里往往有麝牛
他们擅长海王是寒暄
跟谁都自来熟
见到谁都说亲爱的
或者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叠字
语气亲热
言辞热络的令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对自己有意思
他们不但跟谁都能聊
而且别人聊什么都能接
在茶水间、电梯里、卫生间
只要有人扯起话筒
不管聊的内容和麝牛有没有关系
他都会凑上来插一杠子
娱乐圈八卦最近大热的综艺和电视剧
他们都如数家珍
更可怕的是他还能插得进来
而且有那么几分道理
有人发现了麝牛与时代发展的隐秘联系
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似乎都有这个症状
58 岁的张大妈是广州某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委员
也正是别人口中无所不能的居委会大妈
因疫情关系
社区居委会原本繁忙的工作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包括排查密接人士、帮助街道办做居民协调工作等等
张大妈所在的大型社区有5000户人家
没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他总是出现在小区的花园中
每天都要通过沟通做大量疏导工作
从保洁到保安
从外卖小哥到快递小哥
张大妈都能熟络的打招呼
要是见面三次以上呢
熟稔程度绝对堪比自家亲戚
每次遇见张大妈
她都自带王熙凤
是大家光临和打鸣是悄悄话的BGM
无论在哪儿
张大妈都是人群中的焦点
在女儿眼中
小区方圆七公里就没有我妈不认识的
在外孙女看来
才发现我们家真正有麝牛正的人是我姥姥
张大妈说
与街坊邻里唠嗑
和陌生人搭话
本来就是我们那个年代正常的沟通方式
那时候没有网络
没有手机、电脑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就是这么直接
一来
老一辈成长的环境中没有虚拟网络
甚至没有电话
人与人沟通的方式就是当面说
二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
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积累带来自信
有的人从战战兢兢的社恐变成了敢怒敢言的社交达人
这也是为什么
年纪大的人更容易有舍牛证
另一方面
年纪越大的人越清楚
社会交往中别人的看法
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那是我们强加于自己言行的条条框框
那个射牛证我也蛮想得一下的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尴尬的经历
而有一种尴尬叫社会性死亡
小时候
每当过年
父母总会在家庭宴席上让你展示才艺
学生时代
公开演讲是不少人的噩梦
成为社畜以后
更面临各种令人头痛的社交场合
稍微处理不好
就能成为悔恨终身的社会性死亡事件
豆瓣上有一个社会性死亡小组
成员数量将近50万
社会性死亡是一个网络流行词
指在公众面前出丑丢脸
丢到了没脸见人
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
因此被称为社会性死亡
简称射死
和另一个网络ci 公开处刑的意思接近
人们碰到一些非常尴尬的事情
总会记在心里
之后时不时懊恼一番
把自己的过失无限放大
反复品味
射死瞬间
社会性死亡小组里记录的各种在社交场合出丑的尴尬事
让人感同身受
因此迅速被搬运传播
事实上
和社交压力有关的东西本身就容易引发广泛关注
麝牛的火爆
还因为这类人展示了一种游刃有余的高情商社交技能
让人看了很解压
周奎就是职场上大家公认的麝牛
从无差别聊天到全方位教
有许多让人看起来会射死的事情
他都能从容应付
从小到大
不管是问路、砍价还是告白
他都能信手拈来
他是全公司的人气王
团建聚餐的时候
大家也愿意和他坐在一起
有他在
厂子分分钟就热起来
接梗抛梗不亦乐乎
才艺表演更不在话下
遇到什么情况
他都可以轻轻松松地用几句话化解尴尬
周奎说
跟陌生人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了解一个人的过程是很让人愉悦的
虽然他总是迟到
业绩也不拔尖
但他的性格却让他从小人缘就很好
不论在哪个公司
他的上司都能记住他这个人
周奎说
自己并不是真的社交能力很厉害
只是他每次出球后不喜欢遮遮掩掩
他喜欢让别人看到真实的自己
这样做反而会比遮掩更能获得认同
某种程度上说
麝牛是心思细腻、情商高的表现
和周奎相反
陈凡是一个社恐人士
陈凡说
每次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
第一反应一定是躲
恨不得立马穿上一套隐形衣
就连在微信群里
我也是常年潜伏不冒泡
最怕的就是朋友们突然艾特我
因为一旦被Q
我总要花上很长时间去想回复什么比较合适
怎么回能让话题尽快结束
又不会让别人觉得我太冷漠
陈帆海说
每当我鼓起勇气去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
看着他们有说有笑的样子
我虽然很想参与
却只能在旁边陪着尬笑
玩手机也不是
不玩手机也不是
整个人脑门上就刻着四个字
格格不入
我发自内心的羡慕那些有麝牛证的人
他们的生活似乎比普通人多出很多快乐
按照巴甫洛夫的理论
社恐人士怕的不是社交
而是被人侮辱、漠视等等后果麝牛背后
是网络时代泛社会性的社交焦虑啊
学者周国平说
我天生不宜交际
在多数场合
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
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
麝牛之所以引起关注
其实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诉求
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有社交焦虑
B站上合社牛相关的视频里能看到满屏的羡慕弹幕
人们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产生了不在乎别人
简直太爽了的感慨
社交困境是当下不少年轻人面临的难题
但这或许也是麝牛火爆的土壤
相比于时刻活在拘谨
伪装的社会状态中
设牛们
不管他人眼光的自由和放肆是很吸引人的
尽管你做的夸张离谱
但实际上并不会发生你之前预判的严重后果
大不了人家只是觉得你仿佛得了什么大病
今年上半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对4000多名
18 到35 岁年轻人进行了调研
发现有40.2 %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
其中有52.7 %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
55.6 %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
当代年轻人活得太压抑
他们不敢高调吸引他人的注意
不敢认可肯定自己
甚至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喜怒哀乐
其实
麝牛能火
恰恰是因为其给涉恐涉死人是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解决方案
那就是让自己牛起来
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就像在演戏一样
有时候善于社交的人也是善于表演的人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艺术中
把社会比作剧场
把不同性别、阶级、职业的社会成员比作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把人际交往比作演戏
一个好的上司通常要强势、有魅力
一个合格的朋友要保持耐心和热情
一个体面的中产人士要会熟练的使用牛排、刀叉儿
电视里的女明星要维持光鲜亮丽
戈夫曼认为
在社会运转中
每个人都在兢兢业业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演着演着就当真了
心理咨询师黄世明说
麝牛也好
社恐也罢
都没有对错之分
也无需因此感到压力
社交就是找到一个你最舒适的状态
把这份舒适和自然展现给他人
这就足够了
Musicses在線音樂流媒體平臺

登录您的音乐世界

随时随地,畅听无限好歌

或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户? 立即注册

Musicses在线音乐流媒体平台

创建您的音乐账户

加入我们,开启你的专属音乐之旅

或使用社交账号注册

已经有账户了? 前往登录

Musicses
0:00
/
0:00